民主村已成为观察重庆、了解中国的“窗口”。
\n4月22日上午,“中国共产党的故事—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重庆的实践”媒体采访团走进重庆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。
\n民主村的龙门阵活动现场。
\n一张桌、一把椅、一杯茶,民主村的“院坝会”里,众多外媒记者同当地干部群众“面对面”,在品茶漫谈中摆起“民主村的龙门阵”,倾听有温度的“民生故事”。
\n去年4月22日,正在重庆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,了解当地实施城市更新和保障改善民生等情况。看到社区焕然一新、井然有序后,亲切地对在场的社区居民说,中国式现代化,民生为大,中国共产党要做的事情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。
\n民主村的蝶变,是重庆践行“民生为大”的生动答卷。在一张桌、一把椅、一杯茶的慢生活中,干部群众代表以牵系日常的“小切口”,讲述有民生温度的“中国故事”。
\n外媒记者现场提问。
\n有外媒记者现场好奇地提问,在一个8000多人的大社区中,居民是如何参与社区基层治理的?
\n答案归结起来就是5个字——四方议事会。
\n“大家的事情,通过‘四方议事会’商量着办。”民主村社区党委书记、居委会主任伍成莉回答,遇到问题由社区党委牵头将居民、商户、物业等相关方组织起来,“问题一起解决,大家说了算!”
\n伍成莉现场分享了印象深刻的一次经历。
\n按照规划,民主二村2栋和3栋之间,要腾出空间修一条车行道,同时要拆除1.8米高的危墙。然而,有社区居民因担心噪音影响宁静生活而反对。
\n危墙到底怎么拆,路怎么修?
\n“记不清跑了多少次现场。”伍成莉说,社区干部在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基础上,请设计师、施工方多次到现场去查勘,评估修路的利弊,再挨家挨户去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居民家中收集意见,并让居民以投票方式进行决策。
\n最终,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,危墙被拆掉修成栏杆,规划的车行道改修为人行道,由此调整了原来道路的规划。
\n九龙坡区委书记覃昌德也在现场,他在答外媒记者问时频频提及四个字——共同商量。
\n“就是四个字——共同商量”,九龙坡区委书记覃昌德说,这是经过民主村的改造实践,最终得出的一个结论。
\n外媒记者参观中记录民主村的新貌。
\n有外媒记者问,如何在改造中保留城市记忆?
\n“建筑符号或者文化符号,保留它是大家的共识,怎么保留可能大家的方法不一样。”覃昌德说,大家参观时去的红砖房现在是会客厅,有几十年的历史记忆,可在如何保留上各方意见不一致,最终,在社区党委的组织下,居民代表、企业代表、商家代表等坐在一起,共同商量出了一个办法。
\n不仅如此,民主村城市更新从规划到建设、管理,以及电梯怎么安、菜市场怎么设、排污怎么排,都是共同商量的结果。
\n“共同商量就是让每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人,自己的事自己说了算,自己的事自己办。”覃昌德现场说。
\n76岁的陈代蓉是在社区生活50多年的老居民,她也向外媒记者摆谈起民主村社区的新生活。
\n“像蜘蛛网一样的电线已经下地了,铁皮房被拆除了,走在柏油马路上很高兴,头上是清澈的蓝天,脚下是平整的地砖,社区食堂还有一日三餐。”陈婆婆说,共同治理会让民主村的明天更好。
\n在活动即将结束时,仍有外媒记者抢着提问。
\n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 王渝凤 摄影 钱波 甘侠义